好文2257字 | 7分钟阅读
作者:小明 | 编辑:萧炎
边界感小站寄语:“边界,不是墙,是给自由留的缝”
欢迎您的阅读……
烂工作和失业哪个更痛苦?咖啡机仍在冒热气,工位却空了。我站在20楼的落地窗前,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,手中的咖啡杯突然变得滚烫。这是我在A公司工作的第五年,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麻木疲惫,我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”温水煮青蛙”的职场生活。直到今天,人事部的张经理敲开了我的门,说:“小李,公司决定优化一下部门结构,你的岗位暂时被取消了。”
我曾经以为,失业会是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。可当真正面对这个选择时,我却发现,烂工作带来的慢性精神消耗,可能比失业的阵痛更为致命。
展开剩余81%文章介绍本文以2025年职场裁员热点为背景,通过一位被迫接受AI工具替代工作内容的设计师的个人经历,探讨烂工作与失业痛苦程度的对比。文章揭示了在AI技术冲击与社保政策变革的双重背景下,职场人面临的“伪就业”困境,以及如何通过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来突破这一困境。
开篇:热点细节切入9月的北京,秋意初现。我站在公司茶水间,看着那台陪伴我五年的咖啡机,它依然规律地发出“嗡嗡”声,释放出浓郁的咖啡香气。但与往常不同的是,茶水间空无一人,连那个总爱在早晨排队时和我闲聊的清洁阿姨也不见了。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空荡荡的工位上,我的键盘上还留着未完成的辞职信草稿——那是三天前写的,但最终没有勇气按下发送键。
“小李,公司决定优化一下部门结构,你的岗位暂时被取消了。”
人事部张经理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,我这才意识到,那个被我反复修改却始终没有发送的辞职信,或许在今天就完成了使命。
发展:事件与情感的自然延伸我的故事并非个例。2025年9月,一场被称为“寒潮裁员潮”的风暴席卷了国内六大支柱产业。互联网科技行业裁员比例达12%-24%,制造业裁员120万人,教育培训业从业人员减少超过650万人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像我一样的职场人被迫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的时刻。
记得去年,公司引入了AI设计助手,宣称要“解放创意工作者”。当时,我和其他设计师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将一些基础设计任务交给AI处理。起初,我们确实节省了大量时间,可以专注于更具创意的部分。但好景不长,随着AI技术的不断升级,越来越多的设计任务被AI替代,包括我引以为豪的UI设计部分。
我的工作内容逐渐被压缩成“调教AI”——为AI生成合适的提示词,检查AI生成的结果,微调AI的输出。这个过程就像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零件,完全失去了设计的乐趣和挑战。更讽刺的是,我的薪资却随着“效率提升”而被下调了15%。
“这已经不是我想要的设计工作了。”我曾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这样表达,但得到的回应却是:“AI是未来趋势,不适应的人只能被淘汰。”
转折:情感深度挖掘失业的消息传来时,我反而感到了一丝解脱。但这种解脱感很快被另一种更复杂的感受取代——内疚。因为我知道,失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,需要重新开始,面对未知的挑战。
与此同时,我的内心又在挣扎:如果我选择继续留在这个“伪就业”的岗位上,是否就是在自我欺骗?是的,公司每月为我缴纳着高额的社保(根据2025年9月起实施的“最严社保政策”,企业需按实际工资缴纳社保,这让我每月到手工资减少了近500元),但我的工作内容早已失去价值和意义,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“人机协作”的流程。
这种矛盾让我想起最近读到的一篇学术研究,其中提到:“AI感知通过工作重塑和工作不安全感对服务绩效产生双刃剑效应。员工对AI运用的正面评价通过工作重塑对服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,而对AI运用的负面评价通过工作不安全感对服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。”
烂工作和失业的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,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。失业是外在的否定,而烂工作则是内在的否定,它让你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更好的工作,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雇佣。
高潮:情感自然流露失业后的第一个早晨,我站在公司电梯口,看着楼层数字从20层滑落至B1层。口袋里的手机突然振动,是外包公司的新邀约,薪资减半。我攥紧手机,指甲几乎掐入掌心。这种矛盾感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的“排”与“摸”——前者是体面的坚持,后者是无奈的妥协。
在等待电梯的过程中,我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台崭新的AI助手终端,上面贴着醒目的标语:“AI是你的新同事,将帮你提高30%的工作效率!”电梯门缓缓打开,我深吸一口气,走了进去。
电梯下降的30秒,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漫长的30秒。我看着楼层数字不断变化,仿佛看到了自己被AI替代的命运轨迹。当电梯到达B1层,门打开的瞬间,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——终于可以摆脱这个“烂工作”的枷锁了。
结尾:余韵升华如今,我坐在家里的书桌前,回顾这段经历,我意识到,烂工作和失业的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质疑。但真正的痛苦不在于失去工作,而在于失去了工作的意义和尊严。
那些被迫接受AI替代工作内容的同事,那些因社保政策而不敢轻易离职的“钉子户”,他们的痛苦或许比失业者更为深沉。因为失业者还能重新开始,而“烂工作”的受害者却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逐渐失去自我。
“保持创造性思维和独特个性是不被AI取代的关键。”正如一位资深设计师所说,AI可以替代重复性工作,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。
或许,职场的真正痛苦不在于失业,而在于失去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。当我们被迫接受AI替代和制度性困境时,真正的勇气不是失业后的重新开始,而是敢于在职场中坚守自我价值的底线。
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终于明白,痛苦不是终点,而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起点。
注:本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,插图、人物对话及心理描写为艺术化创作
发布于:浙江省